作者:甘晓 高雅丽 程唯珈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2/8 14:50:5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争议:穿山甲为潜在中间宿主结论可靠吗? 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作者: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2/3 11:08:1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警惕负面舆情透支公众科学信念 疫情凶猛,舆情凶猛。究其原因,还是当事人缺少对科学的尊重,缺少科学精神,这其中甚至也包括一些科技工作者。
全国的各类科研机构及时启动了各种应急项目,从疾病的追踪溯源,病毒的快速检测,药物的发现筛选,到新药疫苗的研发推进等方方面面,不分昼夜开展攻关。但这些绝非科学的原罪,反而是我们对于科学的规律没有很好遵循的结果。分管科技工作的刘鹤副总理2018年4月视察科技部门时强调,要从维护国家长远战略利益的高度认识科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当下充满火药味的舆论环境下,这种闹剧只会多不会少。当前,这种对具体工作失误的愤怒,演变成了对专业精神本身的怀疑,进而导致了公众科学信念的坍塌,甚至形成一波新的反智浪潮这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长远影响,可能会比疫情更加严重,不可不警惕。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在该信科学的地方,执着信迷信、信谣言、信偶像。作者: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2/14 8:55:2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有人病逝有人无恙,新冠症状为何如此莫测 疫情期间,一个个患病者的故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当然,个体差异并非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还与是否有良好的卫生和运动习惯等有关。病毒的狡猾大大提高了防控的难度和成本,但人类对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这是这种新病毒特有的杀手锏吗? ▲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舒跃龙: 不是。▲ 何金生: 要论潜伏期长、隐蔽性强的病毒,HIV病毒一定名列前茅,其潜伏期在半年到15年不等,平均潜伏期在8-9年左右。
除了实时追踪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力和致病力之外,还要监测病毒是不是还会感染别的动物。从病毒的角度,一定会抑制这种应答,这是普遍规律。
中间宿主不明确,在防控上存在隐患,有可能出现死灰复燃,也不利于我们弄清楚这个病毒的传播链和进化史,并据此加强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冠状病毒的预警。从封城至今,在没有有效的防治药物的情况下,在确保社会发展、稳定的情况下,我们采取的防控措施是专业的、有效的,应该坚持、并根据疫情的变化进行调整。目前大家热议的细胞因子风暴,也存在个体遗传差异的因素。▲ 何金生: 新型冠状病毒确实是个硬茬,这与人群普遍易感和存在无症状感染者等有关。
有人病情突然恶化甚至英年早逝。《中国科学报》:新型冠状病毒的无症状传播和长达14天甚至可能更久的潜伏期,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困扰,也给公众造成了一定不安。目前来看,我认为这个病毒还不算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中国科学报》:鉴于隐性感染人群存在,我们目前看到的病死率等数据还准确吗? ▲ 何金生: 目前我们看到的数据是基于确诊病例的统计,病死率约为2.7%。
因此,面对疫情出现了措手不及、准备不足的问题,在遭遇战中,未能及时把握住早期控制疾病传播的机会。但更具破坏力的,一是前期关于传染病威胁性下降和防控措施完善有力的不当宣传,使民众和政府官员对暴发大的疫情缺乏足够思想准备,大家盲目认为当年SARS那样狼狈的局面不会再现。
此外,当年人们很快找到了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果子狸。可以通过血清学的方法分析感染2019-nCoV的实际人数。
从宿主角度来看,受遗传等因素影响,个体间的固有免疫应答水平是不一样的、随后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科学报》: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措施? ▲ 舒跃龙: 监测病毒的变异。免疫应答的差异会影响病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客观的说,此次影响新冠肺炎病情的因素比较复杂,年龄因素、基础性疾病、收治时间和医疗水平等都不能忽视,即使这样,个体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是存在的这在病毒性传染病中并不鲜见。这既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特别是潜伏期或无症状者有一定传染性有关,也与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聚集度和聚集性活动的规模远超2003年有关。《中国科学报》:我们现有的防疫措施和力度,足够打赢这场仗吗? ▲ 何金生: 就我所知,目前的措施和力度是空前的、是最高级别的,SARS时期仅是封闭了感染者居住的小区,而这次采取了封城的措施,这也说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实际影响超过了SARS。
病毒感染宿主后,会唤起宿主产生包括干扰素在内的固有免疫应答机制,以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及体内的播散。现阶段治疗病人、抗击疫情固然是第一位的任务,但作为疾病防控的重要工作,流行病学研究也应进一步加强,并尽快开展起来
并且艾滋病在潜伏期也是有传染性的。《中国科学报》:看来人类并不缺少跟狡猾病毒斗争的经历。
同时,专家也警示:潜伏期长、隐蔽性强的病毒,最终成为常在传染病的可能性较大,呼吁大家要做好相关预案和准备。目前来看,我认为这个病毒还不算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从这点来看,历史给了我们哪些经验和教训? ▲ 何金生: 历史上,潜伏期长、隐蔽性强的病毒,最终成为常在传染病的可能性比较大,难以像17年前的SARS病毒那样消失。很多病毒都存在这种无症状传播的现象。不能排除此次疫情演变成常在传染病的可能性,应有这方面的预案和准备。病毒的狡猾大大提高了防控的难度和成本,但人类对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如果没有症状的人感染别人导致发病,我们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把整个传播链搞清楚,然后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把传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何金生: 要论潜伏期长、隐蔽性强的病毒,HIV病毒一定名列前茅,其潜伏期在半年到15年不等,平均潜伏期在8-9年左右。
从病毒的角度,一定会抑制这种应答,这是普遍规律。以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为例,在大多数人主要是引起黏膜和皮肤的局部疱疹,症状轻、不危及生命,但是在某些病人会出现致死性脑炎,现在认为这种致死性脑炎的发生和患者固有免疫应答通路上的相关基因存在突变有关。
只是对于任何一种新发传染病,我们在开始阶段对它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中国科学报》:放眼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我们这次遇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刷新了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它能算得上是格外狡猾的硬茬吗? ▲ 舒跃龙: 新型冠状病毒的确很狡猾,但狡猾本来就是病毒的特性。从封城至今,在没有有效的防治药物的情况下,在确保社会发展、稳定的情况下,我们采取的防控措施是专业的、有效的,应该坚持、并根据疫情的变化进行调整。作者: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2/14 8:55:2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有人病逝有人无恙,新冠症状为何如此莫测 疫情期间,一个个患病者的故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相关专题:聚焦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客观的说,此次影响新冠肺炎病情的因素比较复杂,年龄因素、基础性疾病、收治时间和医疗水平等都不能忽视,即使这样,个体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是存在的这在病毒性传染病中并不鲜见。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这既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特别是潜伏期或无症状者有一定传染性有关,也与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聚集度和聚集性活动的规模远超2003年有关。现阶段治疗病人、抗击疫情固然是第一位的任务,但作为疾病防控的重要工作,流行病学研究也应进一步加强,并尽快开展起来。
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与SARS差距并不大,平均潜伏期基本在一周以内。从宿主角度来看,受遗传等因素影响,个体间的固有免疫应答水平是不一样的、随后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也是不一样的。
标签: 到雅兴业 正当其时 充分履行侦查监督职能 全力维护灾区稳定 农妇倪远芳 几经磨难不言弃艰难撑起一个家 天然矿泉水重新洗牌,汇源集团重磅推新,汇源全自然矿泉水欢迎您 雨城区八步乡村民高廷英养殖奶牛建新房
评论列表
不能完全依赖外国,要靠自己,才能创新,才能进步,才能超越。
中国数学会会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晓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利用流行病学、病毒基因、交通流量等数据,对武汉市病毒潜在感染人数进行估计,预测疫情走势,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为了加快速度,不同岗位和学科组的技术人员联合开工。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中国科学报》:上海光源这次开机只开三天,你觉得时间够不够用? ● 齐建勋: 科学实验有自身的内在规律,需要摸索。